一個上班族的現實支出拆解與生存策略
一、42K 聽起來不差,為什麼還是月光?
在很多父母眼中,「月薪 42K」聽起來已經不算低:
「你現在起薪比我們當年高多了,還年年加薪,怎麼會說自己過不去?」
但你自己最清楚:
- 每天早上擠車、晚上加班,
- 偶爾想吃一頓好一點的、想跟朋友出去走走,
- 月底打開帳戶,數字依然很單薄。
問題不在於你「不會存錢」,而是——
當代的 42K,根本不是上一代想像中的 42K。
要理解為什麼,我們先把這 42K「拆開來」看看,
你就會發現:並不是你太花,而是空間本來就不大。
二、42K 的現實支出長什麼樣?先拆一次給你看
以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單身上班族生活模型(實際金額每個人會有差異,但結構很相似),
假設月薪 42,000 元,未扣勞健保之前。
為了簡化,我們先粗略抓「實拿收入」約 38,000 元(扣掉勞健保、退休提撥等)。
1. 住:房租+管理費
- 套房或小雅房(雙北、生活機能尚可區域):約 12,000~16,000 元
- 這裡我們抓一個中位數:15,000 元
剩下:38,000 − 15,000 = 23,000 元
2. 基本生活:吃喝
- 平日上班 22 天,
- 中餐 120 元 × 22 ≒ 2,640 元
- 晚餐 150 元 × 22 ≒ 3,300 元
- 假日 8 天,
- 一天 400 元(早午晚+飲料小點心)× 8 ≒ 3,200 元
粗略一算,一個月吃的費用大約:
2,640 + 3,300 + 3,200 ≒ 9,000 元
剩下:23,000 − 9,000 = 14,000 元
3. 交通費
- 通勤捷運/公車:每月通勤票或悠遊卡約 1,500~2,000 元
- 偶爾搭計程車、加油(如果有機車或汽車)
→ 我們保守估計:2,000 元
剩下:14,000 − 2,000 = 12,000 元
4. 通訊與網路
- 手機門號:799~999 元
- 家中網路(如果租屋自己裝):600~800 元
→ 合併抓:1,500 元
剩下:12,000 − 1,500 = 10,500 元
5. 保險(醫療、意外、壽險等)
如果你有基本保障,
- 每月保費控制在 2,000~3,000 元算是中間值。
→ 我們抓:2,500 元
剩下:10,500 − 2,500 = 8,000 元
6. 家庭支出與孝親
不是每個人都有,但很多人會:
- 每月給家裡 3,000~5,000 元生活補貼,
- 或幫忙負擔家中某些固定帳單。
我們保守估:3,000 元
剩下:8,000 − 3,000 = 5,000 元
7. 其他:衣服、日用品、交際與娛樂
這包括:
- 不定期買衣服、鞋子、保養品、日用品,
- 跟朋友聚餐、看電影、喝一杯,
- 小額訂閱(Netflix、音樂串流、雲端空間…)
就算你再怎麼省,一個月抓個:3,000~4,000 元 並不誇張。
我們算低一點:3,000 元
剩下:5,000 − 3,000 = 2,000 元
也就是說——
在「沒有特別亂花」的情況下,
月薪 42K、實拿 38K,理論上每月能存的錢,大概只剩 2,000 元左右。
這還沒算:
- 年度稅金、牌照稅(若有車)、
- 年終大筆旅遊費、
- 親友紅包(過年、婚禮)、
- 突發疾病、3C 壞掉、租約搬家成本……
你很容易就會發現:
只要一個月出現一件意外支出,你那個「可憐的 2,000 元」,就直接歸零。
所以,月光不是因為你有多奢侈,而是——
在這個結構下,只要你想「稍微像個人一點地生活」,可存空間本來就極小。
三、真正可怕的是「隱形支出」:你以為偶爾,其實每個月都在發生
剛剛那個模型,還是偏樂觀的。
現實中真正把人壓垮的,是那些你沒有算進去,卻持續發生的支出。
1. 禮金與人情壓力
- 同事結婚、朋友搬家、親戚小孩抓周、喪禮白包……
看起來是「一兩千而已」,但加總起來,一年也能上看 20K、30K。
平均到每個月,其實還要再多負擔:
1,500~2,500 元的人情支出。
2. 3C、家電、家具的「慢性摺舊」
- 手機兩三年要換一次,
- 電腦五、六年也差不多撐不下去,
- 租屋換房間,可能還要重新買床墊、收納櫃、家電。
這些東西不會每月發生,但一發生就是幾千、幾萬。
如果平均攤提下來,每個月預留個 1,000~2,000 元,才是相對合理的做法。
3. 情緒勒索式的「犒賞自己」
辛苦了一整週,週末想吃好一點、放鬆一下,本來是合理的;
但如果變成:
- 每次加班都要用外送、甜點來療傷,
- 心情不好就逛網拍、掃一排購物車,
- 用「我都這麼累了,對自己好一點怎麼了」來說服自己,
那麼原本還勉強撐得住的月薪結構,很快就會崩盤。
四、三種常見的錯誤生存模式:越活越累,卻以為別無選擇
在這樣的壓力下,很多人會不自覺走進三種模式:
1. 硬撐型:什麼都不改,期待奇蹟
- 不記帳、不算支出,反正「還活得下去就好」。
- 每個月都靠信用卡撐過去,下個月再還。
- 把自己關在「忙到沒空思考」的循環裡。
問題是:
風險沒有因為你不看就消失,而是靜靜地滾成更大的雪球。
2. 報復性消費型:錢越少,越想花
- 平日壓抑太久,一拿到薪水就瘋狂犒賞自己:
大餐、酒吧、3C、衣服一次補齊。 - 然後在月中、月底陷入恐慌,開始省吃儉用,情緒起伏極大。
這類型的人,並不是不懂要存錢,而是情緒沒有出口,只好用「花錢」短暫麻醉。
3. 假裝沒事型:不想面對數字,靠模糊安全感活著
- 應該要看的保單、不敢看;
- 信用卡帳單,只看「最低應繳金額」那一行;
- 心裡知道不妙,但總覺得:「之後會好一點吧。」
但現實是:
如果你不主動改變什麼,未來的位置,只會是今天的放大版。
五、在 42K 結構下,普通人可以做的實際操作
那麼問題來了:
在看起來已經很緊繃的結構下,還能做什麼?
不是叫你「立刻變有錢」,而是讓你從現在開始,慢慢把局面拉回自己手裡。
1. 調整「住」這個最肥的一塊
房租是最大支出之一,也最有槓桿效果。
你可以重新檢查:
- 房租是否已經超過實拿收入的 30~35%?
- 能不能接受多花 10~15 分鐘通勤,換低個 1,500~3,000 的房租?
- 是否有可能找信任的室友分擔空間與房租?
很多人抗拒搬家,是因為麻煩、成本高,但你可以換個角度:
只要房租每月降 3,000 元,一年就是 36,000 元,五年就是 18 萬。
這不是小數字,而是你未來選擇自由度的來源。
2. 把「剩多少就存多少」改成「先存再花」
- 設定一個你不會太痛苦、但有感的比例,例如「實拿收入的 10~15%」。
- 一領到薪水,就自動轉入另一個帳戶或投資工具。
- 剩下的錢,才是你這個月可以動用的金額。
這個做法不是魔法,但它有一個關鍵優點:
你不用每天跟自己拉扯要不要存錢,因為決定已經在領薪水那一刻做完了。
3. 簡化保險與訂閱,避免「被小額掏空」
- 檢視保單:是否重複投保?有沒有沒必要的高額儲蓄險?
→ 核心是:意外+醫療保障到位就好,不需要每張都「保到滿」。 - 檢視訂閱服務:
- 影音、音樂、雲端、線上工具……
- 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最近三個月有用超過 10 次嗎?」
- 有,就保留;
- 沒有,就考慮停掉,真的需要再開。
這些看似小錢,但很多人被掏空的,正是這種「看起來不痛」的小額支出。
4. 用「預算制」幫自己做防護欄
與其每天在那裡算「還能不能花」,不如一開始就把遊戲規則定好,例如:
- 生活固定支出(房租、交通、通訊、保險):多少?
- 伙食預算:一個月最多 9,000,超過就得調整飲食方式(自己煮、減少外食)。
- 娛樂與交際預算:例如 3,000 元,用完就等下個月。
一開始會覺得辛苦,但當你開始習慣「在框架內生活」,
你會突然發現:原來不是我賺太少,而是以前我根本沒幫自己設任何邊界。
5. 把時間投資在「可變現的能力」上
42K 不會是你一輩子的薪水,但前提是——
你要有東西可以開價。
問問自己:
- 我的工作技能,在市場上的替代性高不高?
- 如果我離職了,有沒有任何技能可以拿去接案、教學、合作?
- 我現在下班後的時間,是全部拿來追劇、放空,還是有一部分投資在未來?
你不一定要現在就開始接案、創業,
但至少可以開始:
- 上一門線上課程,
- 學一項可以接案的技能(設計、剪輯、社群經營、寫作、翻譯……),
- 或深耕你工作中某一塊,讓你未來在同一個產業裡,有資格談更高的價碼。
六、結語:42K 不是判決,而是起點
如果你現在的薪水是 42K 左右,
你覺得累、覺得壓力大、覺得「好像永遠追不上生活」,
那不是你個人失敗,而是整個世代共同的處境。
但在這個前提下,我們仍然可以選擇:
- 不再假裝沒事,開始看清自己的金流,
- 不再把未來交給運氣,而是為自己設計一套簡單可行的金錢系統,
- 不再只問「我怎麼撐過這個月」,而是慢慢把焦點放到「我三年後想站在哪裡」。
你可以先從一個最小的動作開始:
今天就打開紙筆或手機,把「自己的支出」寫出來,
把錢從感覺,變成看得到的數字。
當你願意這樣做的那一刻,
42K 就不再只是「命運給你的數字」,
而會變成你用來練功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