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你不夠拼,是遊戲規則根本沒改過
一、每天加班到爆,存款卻永遠只有五位數
畫面大概是這樣的:
- 早上準時上班,晚上基本不可能準時下班;
- 偶爾還要假日支援、開線上會議;
- 看起來很忙、也真的很累,但一年過去,存款帳戶往往停在幾萬、十幾萬徘徊。
你會開始懷疑自己:
「是不是我太不會理財?」
「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?」
「是不是要再多接一點案、再多加一點班?」
但現實通常是——
你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你把「拚命加班」當成唯一解法,卻沒有調整遊戲規則。
先把一件事講白:
加班只能「暫時」放大你的收入,
卻無法「自動」幫你累積資產。
能不能存到第一桶金,決定因素反而在別的地方。
二、加班費進來了,為什麼一樣留不住?
很多人心中的默劇是這樣演的:
- 這個月加班很多 → 薪水比較高 → 應該可以多存一點;
- 薪水一入帳 → 覺得自己很辛苦 → 想對自己好一點;
- 多吃幾頓好料、買些平常不敢買的東西、出去玩透透;
- 月底一算 → 「咦?怎麼又差不多?」
原因很簡單:
你的「生活模組」是根據「有加班的收入」在運作,而不是根據「基本生活的現實」。
幾個常見的盲點:
- 把加班費當成「固定收入的一部分」
- 久而久之,你的房租、生活水平、消費習慣,會自動升級到「含加班費的級別」。
- 加班少的月份,你直接爆掉;加班多的月份,你只是剛好填平缺口。
- 辛苦被用來說服自己「值得花」
- 「這麼累了,不多喝幾杯對不起自己。」
- 「這麼辛苦賺來的錢,當然要買好一點。」
- 理性上你知道應該存錢,但情緒上你需要被補償。
- 加班後的疲憊,讓你更容易做出「用錢解決」的決定
- 不想煮飯 → 叫外送;
- 不想搭大眾運輸 → 叫計程車;
- 懶得比價 → 看到就買。
你以為加班是「多一筆收入」,
但在很多人的生活裡,加班之後連帶衍生的外食、外送、通勤、補償性消費,
往往會把那一點加班費直接吃掉。
三、真正把你第一桶金吃掉的,是這四種東西
即使不加班,這四種東西一樣會存在;
一旦你長期用「加班」來掩蓋它們,存款就很難真正長大。
1. 固定大開銷:房租+交通+通訊+保險
這是你每個月最低限度一定會花掉的那一塊:
- 房租/房貸
- 交通(捷運、油錢、停車)
- 手機、網路
- 基本保險
多數人從來沒有認真檢視過:
「這些固定支出,到底是不是已經超過我收入能承受的比例?」
結果就是:
- 房租佔了實領收入的 35~40%,
- 加上一堆交通、通訊、保險,
- 你的「起跑線」其實已經比別人少了一大截。
2. 情緒型消費:補償、犒賞、發洩
這些東西不一定是奢侈品,但都是「當下舒服、事後心虛」:
- 加班完的外送大餐;
- 很貴的一杯手搖、咖啡當作「今天值得」;
- 心情不好就逛網拍、「隨便小買一下」。
單看一筆不覺得多,可是它有一個特性:
它跟你的心情綁在一起,而不是跟你財務狀況綁在一起。
也就是說——越累越花、越窮越想犒賞自己。
這種消費模式,會把加班費悄悄吃光。
3. 不記帳帶來的「錢忽然不見了」
很多人其實不是不想存錢,而是完全不知道:
「到底是哪裡吃掉了我的錢?」
當你不記帳、不大致分門別類,
你就只能停留在一種模糊的感覺裡:
「應該沒有亂花吧?怎麼還是沒存到錢?」
但錢這東西很現實:
你不正眼看它,它就會用你「最習慣的方式」默默流走。
4. 分期與信用卡循環:把未來的收入鎖死
如果你手上已經有:
- 手機分期、筆電分期、家電分期、學費分期、旅遊分期,
- 再加上一點信用卡循環利息,
那代表未來幾個月、甚至幾年的收入,都已經被寫死在「必須先還債」上了。
你每多加一個班,很大機率只是讓你:
- 這個月沒被利息追著跑,
- 但存款仍然沒辦法真正增加。
四、單純「加班」為什麼很難讓你翻身?
從財務角度看,加班有兩個致命限制:
1. 它是「線性收入」,有天花板
- 一天就 24 小時,你最多就多工作幾小時;
- 身體會累、精神會崩,工作效率也會趨緩。
換句話說:
加班的收入成長是有限的,時間卻是被吃死的。
你很努力,但努力的方向只是:
「把自己榨乾,在同一個位置多擠出一點錢。」
2. 它會嚴重壓縮你「升級自己」的空間
真正能改變你的收入結構的,通常是:
- 技能升級
- 職位升級
- 職涯轉向(換工作、換產業、自己接案、副業)
但這些東西,都需要時間:
- 你需要時間學新東西;
- 需要時間研究市場行情、準備履歷、面試;
- 需要時間嘗試做一些副業、接案、實驗。
如果你把所有多出來的時間都拿來加班,
你就會落入一個死循環:
「因為薪水不夠,所以只能加班補;
因為一直在加班,所以沒有時間讓薪水變得更有價值。」
簡單講:
你在用「多跑幾圈」補強,卻一直拒絕「換跑道」。
五、那要怎麼樣,才能真正靠現在的收入累積到第一桶金?
不是叫你立刻辭職、不加班,而是——
在現有條件下,把「規則改一下」。
可以從這幾步開始:
步驟一:先定義你說的「第一桶金」是多少
很多人只說:「我要存第一桶金。」
但沒把數字說清楚。
你可以先決定:
- 對你來說,「第一桶金」是 10 萬?20 萬?30 萬?
- 這一桶金要拿來幹嘛?
- 當緊急預備金?
- 未來轉職/進修基金?
- 投資起始本金?
數字與用途一旦明確,你的大腦會比較知道:
「我要從現在的狀態,往哪一個目標前進。」
步驟二:把「加班收入」跟「日常生活費」拆開
這一步非常關鍵。
你可以給自己一條規則,例如:
- 本薪與固定收入 → 支付你的日常生活(房租、伙食、交通、基本娛樂)
- 加班費/獎金 → 至少 70~100% 直接進「第一桶金專戶」
這樣做有兩個好處:
- 你不會再用「加班費」去墊高日常開銷,
- 每一次加班,你都會看到帳戶裡的「第一桶金」明顯變大,心理上更有動力。
如果你的加班是「常態且穩定」的,你也可以反過來設計:
- 把本薪當作基礎生活費上限,
- 所有加班費一律視為「未來基金」。
你會驚訝地發現:
同樣是加班,規則一改,結果完全不同。
步驟三:把固定支出調整到「不需要靠加班才能活」的程度
這一步比你想像的重要。
假設你現在的狀態是:
- 不加班 → 會入不敷出
- 有加班 → 剛好打平生活甚至小存一點
那代表你的人生目前是綁在一句話上:
「如果有一天不能加班了,我的財務會直接出事。」
這非常危險。
你可以檢視:
- 房租是否過高,是否有機會搬便宜一點、或找室友分攤?
- 有沒有不必要的訂閱、保險、額外服務可以砍?
- 交通通勤方式是否能優化(例如減少計程車、停車費等)?
目標是——
讓「不加班的狀態」也能站得住腳。
加班變成「加速存款」的助力,而不是「勉強活下去」的拐杖。
步驟四:用「預算制」鎖住情緒型消費
你不可能完全不花錢犒賞自己,也不需要。
你可以這樣設計:
- 一個月「娛樂+犒賞」預算:例如 3,000 元
- 這包含聚餐、酒吧、電影、網購小東西
- 用完就停,剩下就擇一:
- 提前結束當月消費,
- 或壓縮到下個月預算(讓自己看到「超支」的後果)
重點不是變成鐵公雞,而是——
讓你的「開心花錢」,也在你的掌控之內。
步驟五:保留每週至少一小段時間,用來「升級自己」
就算你再忙,也盡量做到:
- 每週至少 2~4 小時,是留給「讓未來收入升級」的時間。
- 看優質內容(理財、產業趨勢、技能教學)
- 練習某個可以變現的技能(剪輯、寫作、設計、程式、簡報、社群經營…)
- 研究職缺、整理履歷、了解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
這段時間不是立刻幫你加薪,
但它會在未來幾年內,慢慢累積成:
- 談加薪的底氣、
- 跳槽的勇氣、
- 副業/接案的起點。
第一桶金不只來自「你多賺多少」,
還來自於你讓自己的「每一小時」愈來愈值錢。
六、結語:你的加班,不該只換來一個「不那麼窮」的現在
如果你正在很努力加班、加點、接案,
卻始終存不到第一桶金,請不要先懷疑自己「不夠努力」。
先問三個更關鍵的問題:
- 我有沒有把加班當成「生活必需品」,而不是「加速器」?
- 我有沒有在無形中,讓固定支出高到「不加班就會死」?
- 我有沒有把加班賺來的錢,全部拿去安慰當下的疲憊,而不是照顧未來的自己?
當你願意調整這些規則,
你會發現——
同樣是加班,同樣是現在這份薪水,
結果可以完全不一樣。
第一桶金不會從天上掉下來,
它是你一次一次對自己下的決定堆出來的:
- 選擇為未來保留一些空間,
- 選擇不再把所有力氣都丟在「當下看起來比較舒服」的地方,
- 選擇讓自己逐漸有能力說:「我不靠加班,也能活得下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