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每隔幾年就要面對一次同樣的畫面:
- 街上滿滿的競選旗幟
- 社群上朋友開始互相貼文章、互相說服
- 電視、YT、Podcast 吵成一團
很多人心裡想的是:
「我只是想好好過日子,到底為什麼要被迫選邊站?」
但現實是這樣的:
不管你有沒有表態、不管你喜不喜歡政治,
選完之後,當選的人都會替你做四年甚至更久的決定。
這篇文章不是要教你支持誰,而是要用懶人方式幫你整理:
- 選舉到底在決定什麼?
- 看候選人時可以看什麼?
- 看政見時要問哪幾個關鍵問題?
- 民調要怎麼看才不會被風向帶著走?
- 如果我很懶,只想花 10–20 分鐘做功課,可以怎麼做?
一、選舉不是人氣比賽,而是在選「誰替你做決定」
如果把所有口號跟情緒拿掉,選舉就是一句話:
「接下來的幾年,你要把權力交給誰,替你做跟生活有關的決定?」
這些決定包括:
- 房價、租金相關政策
- 勞基法與勞工權益
- 電價、水費、環保與能源政策
- 健保、長照與教育預算怎麼分
- 對外關係、國際局勢、旅遊與匯率風險
你平常滑手機看到的每一則「政策新聞」,背後其實都是這些「被選出來的人」在做決定。
所以,比起問「這個人順眼嗎?」
更實際的問題是:
「這個人未來幾年做的決定,會讓我過得比較安心,還是更焦慮?」
二、看候選人:不要只看「人設」,要看「履歷」與「做過什麼」
選舉期間,每個候選人都會努力包裝自己:
- 有人走「親民、接地氣」路線
- 有人走「專業、冷靜」路線
- 有人走「幽默、網紅」路線
這些都不是壞事,但如果只看人設,很容易被操作。
比較實際的做法是:
1. 看「做過什麼」而不是只聽「說什麼」
- 過去有沒有待過公職?
- 有沒有推過具體政策或專案?
- 在遇到爭議時,他/她是怎麼處理的?
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式:
去找「這個人過去四年的具體成績」,
而不是只聽選前四個月的新口號。
2. 看「團隊」而不是只看「個人」
現代政治很少是「一個人拚命」,而是「一整個幕僚與專業團隊」在運作。
- 有沒有固定合作的專業人士?
- 團隊中有沒有人懂財經、外交、社福、科技?
- 團隊是否穩定?還是經常爆出內鬥、分裂?
你可以問自己:
「如果把這個團隊當成一家公司,我會把自己的退休金 / 公司資金交給他們管理嗎?」
這樣會比單純看個人形象,更接近真實世界。
三、看政見:先看「錢從哪裡來」和「誰會付代價」
政見聽起來都很好聽:
- 要蓋什麼、發什麼、補貼什麼
- 要減稅、要加福利、要多建設
但你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三步驟來判斷政見的「可信度」:
1. 這個政見在解決什麼具體問題?
先問:
- 它要解決「誰」的「什麼問題」?
- 這個問題是不是你也有感?還是只是好聽?
如果連「問題」都說不清楚,只會喊口號,那可信度就大打折扣。
2. 錢從哪裡來?是增加收入還是調整支出?
凡是涉及補貼、建設、減稅的政見,都必須回答兩個問題:
- 錢從哪裡來?(例如:加稅、舉債、挪用其他預算)
- 花下去的錢,會不會排擠掉其他重要預算?
當一個候選人可以清楚說明:
「我們會調整哪幾項預算,或增加哪一類稅收,來支撐這個政策。」
這個政見就比那種只喊「一定做到」的,更值得你花時間看。
3. 誰會受益?誰會付出代價?
沒有任何政策是「所有人都賺到」。
你可以試著拆解:
- 這個政策 最直接受益的是誰?
- 可能被犧牲或被忽略的是誰?
- 會不會讓世代之間、不同階層之間的差距更大?
如果一個候選人至少願意承認:
「這個政策可能會讓某些人不滿,但我認為整體社會值得。」
那通常比那種喊「大家都贏」卻不談細節的,更有誠意。
四、看民調:不要被單一數字嚇到,要看「趨勢」和「方法」
選舉期間,民調滿天飛。
有人看到會超興奮,有人會超恐慌。
但你只要記住幾個原則,就比較不容易被「風向」操控。
1. 看「誰做的」與「怎麼做的」
- 誰委託?是媒體、研究機構,還是政黨?
- 樣本數有多少?(幾百 vs 幾千差很多)
- 是市話、手機、網路問卷?
不同方法會偏向不同族群:
例如市話容易偏向年齡較高、住家固定的人;
網路問卷則比較容易收到某些圈子的聲音。
2. 不要只看「一天民調」,要看「一段時間的趨勢」
- 單一一份民調,只代表一個時間點、一個方法。
- 連續一段時間的多份民調,才比較能看出方向。
如果你有心,可以自己做一張簡單的筆記表,把幾份可信度較高的民調記上去,看「趨勢變化」而不是只看一個數字。
3. 民調不是預言書,而是「一段時間的情緒快照」
民調有參考價值,但它不是投票結果。
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:
民調在影響選民,選民也會因為民調改變行為。
所以,與其被數字嚇得不敢出去投票,不如把握你手上的那一票,讓最終結果真的反映你的選擇。
五、如果我很懶,只想花 10–20 分鐘做功課,可以怎麼做?
你不需要變成專業政治分析師,
但可以給自己一個「最低限度的功課清單」,例如:
步驟 1:選出你最在意的三個議題
例如:
- 住宅與租屋
- 勞工權益與薪資
- 健保與長照
- 教育
- 能源與電價
- 交通建設
- 數位生活與資安
- 國際局勢與安全
先選三個你真正有感的就好。
步驟 2:對照候選人的政見
對每一個議題,列一個小表格,欄位是:
- 候選人 A:主張是什麼?有沒有提到錢從哪來?
- 候選人 B:主張是什麼?有沒有提到可能的副作用?
- 候選人 C:有沒有具體說明,還是只喊口號?
這樣你會發現,有些人根本沒提你在意的議題,
有些人雖然你不喜歡他的風格,但他在你關心的議題上反而比較認真。
步驟 3:看一下這幾年的「實際表現」
如果是現任者或曾經執政過的政黨/團隊,可以問:
- 這幾年在你在意的議題上,有沒有實際動作?
- 說要做的事情,有沒有做到一部分?
- 做錯了有沒有承認、調整?
你不一定要喜歡他們,但至少可以知道:
「他們實際做出來的東西,是不是比口號更有說服力?」
六、投票那天之外:真正重要的是「投完之後你還要不要管」
選舉不是終點,只是下一段政治劇本的開頭。
投完票之後,你還可以做的事包括:
- 持續關注「你在意的議題」有沒有被放進預算與政策裡
- 如果候選人跳票,透過舉報、連署、提問、參加公開說明會等方式施壓
- 支持那些願意認真做功課、公開資料、願意被監督的人,而不是只會吵架的人
你不一定要走上街頭,也不一定要天天寫信給民代,
但只要你願意持續關注、適時發聲,就不會完全被動。
結語:不要問「誰比較帥」,要問「誰能替你做出比較負責任的決定」
選舉期間的聲量、表演、梗圖、迷因,都很吸引人。
但當投票日過去,真正留下來的是:
- 你的帳單
- 你的工作條件
- 你的房租與買房難度
- 你出國時的安全與成本
- 你老年的醫療與退休生活
你可以不喜歡政治,但如果你願意多花一點點時間,
讓自己的選擇建立在「資訊與思考」上,而不是單純情緒與風向,
那不管結果如何,你至少可以跟自己說:
「我有負責任地使用我的那一票。」
Navilo Daily 的「時事與政治」板塊,會持續用這種懶人整理的方式,
幫你把看起來很吵的政治新聞,變成你日常生活可以用得上的資訊。